以前在楼德有寨墙,东寨门上砌有“菟裘遗址”四个大字的横额石匾,现在寨墙石匾都无存,只有1993年新泰市政府立的“菟裘城遗址”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这里提到的菟裘,就是古老的菟裘国。菟裘国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名头,没有事迹记载,以至于灭国后她的后人也是去向不明。

但是今天仍然能让史学家们在研究史料时,偶尔会缀上一笔的是曾经有过一个悲催的国君曾与之有过一段渊源。这个国君就是成语“菟裘归计”中的鲁隐公。

鲁国为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之子伯禽所封,初封在河南鲁山县;及成王灭武庚践奄,改封山东曲阜。从周武王姬发的侄子伯禽作为初代国君,到鲁隐公、桓公之父鲁惠公,一共有十二代君主。鲁隐公可算是鲁国的第十三代国君,是一个礼崩乐坏时代的受害人。

鲁隐公的父亲鲁惠公(公元前768——公元前723年),惠公在位期间,鲁国承袭西周时鲁国的大国地位,国势较强。

鲁惠公不懂周礼,尤其是目无尊长。有一年,周平王允许秦文公用天子之礼祭祀天帝。惠公知道后,也向平王申请用天子之礼祭天,周平王没有同意,惠公一怒之下竟自己用天子之礼祭天,周平王知道后也佯装不知,不敢追究。

鲁惠公在历史上最大的丑事就是抢儿子的妻子,《左传》开篇记载:惠公元妃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史记 鲁世家》记载:四十六年,惠公卒,长庶子息摄当国,行君事,是为隐公。初,惠公適夫人无子,公贱妾声子生子息。息长,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为夫人,以允为太子。及惠公卒,为允少故,鲁人共令息摄政,不言即位。

比较两段记载,《左传》明显隐去了一段惠公夺子之妻的记载,这可能与《春秋》为鲁国正史有关,而《左传》是为《春秋》作的传。结合两段记载,事情的经过应该是这样的:

一开始惠公正妻孟子没有为惠公生下儿子就早逝了,惠公又娶了一个妾(声子),她为惠公生下儿子姬息(即后来的隐公)。姬息长大后,惠公为姬息娶宋武公之女宋仲子为妻。惠公看到为儿子姬息娶的宋国公主长得很漂亮,就将其夺为自己的女人。宋仲子为鲁惠公生下儿子姬允,惠公就将宋仲子升为正妻,立姬允为太子。

鲁惠公抢儿媳的时候年纪应该很大了,因为惠公当国君就当了46年,并且《左传》记载:“生桓公而惠公薨”;惠公去世之时,太子允还太幼小,所以让长子息代为摄政,说明惠公生姬允之时最少也有五十多岁。

鲁惠公死后,本应桓公(姬允)继位,可是那时候桓公还小,于是就让隐公代为摄政,等桓公长大了再把王位传给他。

桓公(姬允)十多岁的时候,鲁隐公打算归政于桓公(姬允)。就在这时爆发了一场政变。

《左传》记载:“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太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

鲁国大臣羽父为了当太宰,愿意为隐公杀姬允,鲁隐公为人厚道,不但不愿干这样的事,还准备遵从其父遗愿,等姬允长大后,将国君之位还给这位小弟,自己到菟裘去养老。但羽父和姬允可没有这么仁慈,羽父怕姬允听到自己的话而杀他,反而向姬允诬陷隐公说:“隐公想正式做国君,要除掉你,请允许我为你杀死隐公。”姬允答应了。十一月,隐公将要祭祀钟巫之神,在社圃斋戒,住在蒍氏家中。羽父派人在蒍氏家杀死隐公,而立姬允为鲁君,就是鲁桓公。

纵观鲁隐公的一生,先是其父抢了自己的妻子,又被本来是自己的妻子所生的儿子杀了自己,这不能不说鲁隐公成了礼崩乐坏、道德沦丧时代的牺牲品。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当然,抢到王位的鲁桓公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公元前709年,鲁桓公派羽父到齐国为自己迎娶齐国公主为桓公夫人。前706年,这位齐女为桓公生下一子,其生日与桓公相同,所以起名叫“同”,为太子。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夫人一同去齐国访问,桓公夫人与其亲哥哥齐襄公私通。桓公知道了此事怒责夫人,夫人把桓公责骂之事告诉了齐侯。齐襄公宴请桓公,将桓公喝醉后,命彭生杀桓公于车中。鲁人责问齐人,齐人杀死彭生向鲁谢罪。鲁国人立太子同为君,就是鲁庄公。庄公之母桓公夫人于是留在了齐国,再也不敢回到鲁国。

桓公之恶果,也许是与其父鲁惠公共同作恶的报应。这就是春秋时鲁国前四位国君的经历,丑闻不断:兄弟争位、父抢子妻、兄妹通奸、恩将仇报,正所谓礼崩乐坏、道德沦丧。

正是可怜的鲁隐公生前曾打算在菟裘养老的记载。使菟裘这个名字在历史的尘埃中或隐或现。

历代史学家们对她还是充满了期待。总结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大致对菟裘国有个轮廓:

菟裘国是夏朝初年被某个夏王分封的小国,其遗址就在今天的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西村。至今约有4000年历史。同时期还有个邻国,就是杞国,他们同属伯邑的后人。伯邑也是秦人的祖先,就是秦始皇那个秦。伯邑是黄帝的后人,伯邑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舜的赏识,赐姓赢。伯邑受封的嬴国在今山东莱芜羊里镇城子县村。

本来大禹是要把地位传给伯邑的。但是大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杀死了伯邑(一说伯邑退隐让给了启),篡夺了帝王成立了夏王朝。从此中国历史从远古时期公天下的禅让制度走向了封建的世袭制度。这是人类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菟裘国受封和被封的是伯邑的哪个子孙,史无详考。但其地望,迄今为止在史书上没有争议。历经夏、商、西周三个朝代,1000多年以后由于战乱不绝,菟裘国便在西周末年逐渐湮灭了。也没有人知道是被谁灭的。菟裘后人流落何方,三代以后的典籍也没发现记载。

后来,到了春秋时期,鲁惠公死后,由继室所生的鲁隐公继位。他执政11年准备让位给鲁桓公。大夫羽父要求他杀了桓公。隐公说自己准备在菟裘造房养老。这段历史后来还演变出“菟裘归计”“归老菟裘”等成语,比喻准备告老还乡或退隐。

由于菟裘所处的地理环境依山旁水,土地肥沃,鲁隐公又在这里营建菟裘邑,作为自己的养老之所吧,用现在的话讲。现在的菟裘城遗址,大概就是指的鲁隐公后来建的菟裘邑。

现在有姓裘的姓氏,其谱氏溯源,其中之一就来自菟裘。大概就是这个菟裘。(马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