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丰富多彩,一个个方块汉字竟也显得博大精深。一个人穷其皓首,恐怕也很难对老祖先留下的全部汉字融会贯通。即使是专业文字工作者,如果不严谨治学,稍不留神就会步入汉字的误区。更不说芸芸众生,凭想当然,“跟着感觉走”,那闹出的差错与笑话就更离谱了。

所谓汉字的误区,是指把汉字的字音读错、字形写错、字义用错。读错、写错一、两个汉字,小则留下一段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大则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形近字、同音字读错、写错的现象颇多,从古到今“蔚为大观”。

明朝的时候,有个县官特别爱吃枇杷。有个财主为了巴结他,特意叫人买了一筐好枇杷,又亲自写了一张礼单“琵琶一筐,敬请笑纳”,派人给县官送去。县官有些纳闷:“我又不会弹琵琶,他怎么送这种乐器?再说,琵琶怎么用筐装啊?”他打开筐,这才明白原来财主把“枇杷“写成了“琵琶”。于是,他提笔写了一张回帖,叫人连同这筐枇杷,一起退回去。回帖上写着:“枇杷不是这琵琶,只因主人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弦管尽开花。”你看:“枇杷”、“琵琶”,读音一样,意思完全不同。类似这样的字词还有“人身”和“人参”、“珍惜”和“珍稀”等等,我们可要认真区分哟!

清乾隆年间,有一次纪晓岚携一僧友到岳庙,见两个书生为“岳庙”二字争吵不休。过去,“岳庙”写为“岳廟”。这二人一个念“兵廟",一个念“岳朝”,他们拉僧人评理,僧人说他们都念错了。他们不服,僧人拿树枝在地上写了“纪晓岚”三个字,让他们去请教一边的纪晓岚。那两个书生,一见地上的大名,连忙说“原来你就是京城里来的大学士纪晓风啊!像这个白肚皮的和尚,根本不配与我们论文,化绿(缘)去吧!”纪晓岚听了哈哈大笑,吟一诗“奉送二位”:“岳庙无披防雨冲,以兵乱将哭英雄。白肚和尚难化绿,莫把晓岚当晓风!”

某人大字不识几个,囫囵吞枣地看了看《水浒》,向人大谈李逵:“我看了一本好书,叫《木许》(水浒),里边有一个季达(李逵),手拿两把大爷(斧),有万夫不当之男(勇)!”实在令人喷饭。

“文革”时,一工人老大姐在厂里大小是个官儿,常把工人们集中起来学习马列主义,批判封资修,但她几乎是个文盲,她把《镜花缘》读成《镜花录》,她听工人们学了《反杜林论》后发言讲“杜林胡说什么什么”时,大吼一声:“把杜林胡这个坏家伙抓起来!”于是,工人们私下撰一联幽她一默:一代奇书镜花录,千秋名士杜林胡!

“文革”期间,一个差生向老师请假,事由是“今天下午去买粮”,而他却写成“令天下牛去卖娘”,此例堪称“经典”。而另一段“千古奇文”则足以同此例“媲美”、“争雄“:也是“文革“时,某校一教师让一小学生朗读课文,那是林彪的一段话。学生大声读道:“毛主席的话包包(句句)是真理,一包(句)顶一万包(句)。一时,“好句”不胫而走,“轰动”十里八乡。

学生如此,大人们也不甘“落伍”,如:一些成年人把“棘手”读为“辣手”,把“兢兢业业”念为“克克业业”,把“刚愎自用”读成“刚复自用”,把“一曝十寒”读成“一暴十寒”,把“暴殄天物”读成“暴珍天物”等等。造成这种现象,是中“识字不识字,啃住半个字”的流毒太深,心浮气躁,马虎从事所致。

有不少成语,人们在使用时,因音同字不同而写错的也不少。如:指手画(错写为:划)脚、精兵简(减)政、迫不及(急)待,旁征(证)博引、休(修)养生息,好高骛(鹜)远,融会(汇)贯通,惨(残)无人道,嬉(喜)笑怒骂,提心吊(掉)胆等等,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多音字读错、写错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错误频率出现得最高的当数“参差(cen ci)不齐”这个成语,很多人把它误读成“参差(can ca)不齐”。老师讲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一等,领导说到会人员早晚不一致,厂长说员工做的产品质量有好有差,都爱说“参差(can ca)不齐”。此外,读错的还有“大腹便便(“便便”应读Pian Pian,不读bian bian)、“含情脉脉(“脉脉”应读mo mo,不读mai mai)等,更有“长(zhang)”、“长(chang)不分,“朝(zhao)”、“朝(chao)”混淆,“系(xi)、“系(ji)“乱用……实难一一尽述。我们平时一定要认真区分。

鄙人爱爬格子,所以平日比较重视汉字的形、音、义。但注重也难免犯错。那年,某人让我在他带的挽幛上书写挽词,当时我有紧事急要出门,仓促之中将“德高望重”的“重”字错写成“众”,那人走后我方醒悟,遂懊恼万分,对自己的笔下之误耿耿于怀。还有一年,我怀揣已见诸报端的一百多篇作品剪贴本去应聘一私立中学语文教员之职,遇一颇为自负的青年教师,我大不以为然。闲谈中,提及毛泽东诗词,我兴致盎然,说我能全部背出毛主席公开发表的42首诗词,那人不相信,让我背了一首又一首,当我背至《念奴娇 昆仑》中“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应读wei,我错背为yi)欧,……”时,那年轻人说:“不是'遗'(yi)欧,是'遗(wei)欧'。”给我当头一瓢冷水。我不知他说的对否,很尴尬。我找到一本字典,一查,这个字果然还有wei这个读音。意为“赠与”。我顿生关羽被庞德挫了30年威名之憾。当然,这是笑话,在下岂敢称关羽,那人也绝非庞德。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难免有人长己短之处。如果说写错“德高望重”是一时疏忽,那么背错“一截遗欧”就找不出遁词了,那是咱当时真不知。不知当羞,但更应潜心“字海”,认准、弄懂、记牢。

读错写错汉字,如果是“个人行为",那还只是面子上的事情。但,如果你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屡屡步入汉字的误区,那么将以讹传讹,误人子弟;如果你是一个宣传工作者,文字上出现失误,就要混淆视听,给工作带来不利;如果你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开错一张处方,或仅是一种药名,就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危及生命;如果你是一个军事指挥员,发错一个字,就会贻误战机,导致一败涂地!这绝非危言耸听,有实例为证:1930年5月,河南冯玉祥、山西阎锡山密谋讨伐蒋介石。本来冯、阎拟将参战部队集结在晋豫边界的沁阳一带,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与蒋决一雌雄,但在制定作战计划、下达作战命令时,作战参谋误将“沁阳”写成“泌阳”。命令发出,山西、河南两省参战部队陆续向河南南部的泌阳集结,结果冯、阎惨败,作战参谋被军法处决。这就是中国现代史上典型的“战争失利,败在一撇”。

综上所属,步入文字误区者,当戒!为杜绝读错、写错、用错汉字,每一个公民都要去惰性,戒浮躁,勤学习,努力提高文化素质,不识的字,一定要查查字典;不懂的词,一定要翻翻词典;把握不准、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字、词的音、义,一定要经常查阅工具书。要树立读准字音、写准字形、弄懂字义的荣辱观,以读错、写错、用错汉字为耻!如此,于己于人于社会,益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