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更是一个地方赖以发展的文化土壤和深厚内涵。对如何做好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我市从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制度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有效推动了文物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6.8米长、5.96米宽,9.6米高、0.58米厚的防弹墙、24个枪炮射击孔……来到位于小协镇的大协炮楼,眼前的数据和场景,仿佛将人们带回到1938年的那个春天。
随着我市在城市建设和城区改造工作中,加强抢救性保护项目的实施和日常看护管理,对大协炮楼、刘杜正觉寺等全市9处文保单位进行了修缮。
我市结合今年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把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和发展红色旅游结合起来,精心打造了毛泽东文献博物馆、龙廷镇红色教育基地、刘杜镇围山庄等一批红色旅游景点,使其在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起到“活教材”的作用,真正把红色资源变为开发红色旅游、开展研学拓展、推进党史教育的重要文化遗产,吸引着省内外党员群众前来研学交流,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西张庄镇西韩庄村,一处古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虽然院落不大,但自清朝末年起,这座王氏宗祠就成了该村王氏族人的启蒙学堂。
为充分发挥好文物的价值,我市将文物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相结合,与产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相结合,统筹全市文物分布,盘活历史文化遗产,把文物遗迹、文物史料与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等结合起来,做足文物+产业融合文章,将新泰丰厚的文物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目前,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65处,博物馆7家,6家为非国有博物馆,其中,市博物馆馆藏文物10973余件,国家一级文物10件,二级文物33件,三级文物528件。
(新泰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杨怀飞 通讯员: 刘慧娟 报道)